醫檢師為何會轉行成立到府居家健身訓練企業



Hello,大家好,我是 James。我原本的職業是醫檢師。COVID 之後,大家都知道醫檢師主要做 PCR 檢測,我們確實很擅長這項工作。不過在學習過程中,我們對人體有深入的了解,這和大多數醫學院的學生相似。但我比較叛逆,所以後來沒有留在實驗室,而是因為喜歡運動,加上其他一些原因,成立了樂您健康事業有限公司。

我們的服務以工作室形式為主,專為中高齡及特殊族群提供運動指導服務。

目前,我們 90% 的服務以到府為主。另外,我們也與各種開課單位合作,這些單位範圍很廣,包括社區、企業社團,甚至醫療院所。如果這些單位希望提供更精緻、專業的運動教學服務,都可以與我們合作。

我們目前的一個重要特色是與天母的一家診所合作。這家診所雖然規模不大,但他們會將病患介紹到自己經營的社區據點,由我們在該據點以團體課的形式進行運動教學。過去,我們和團隊成員也曾在許多類似的場域工作,例如醫院。在醫院,我們提供的衛教服務不同於傳統的播放影片、演講或發傳單,更具有動態性。我們透過運動教學的方式,幫助大家了解如何在對抗疾病的過程中運用運動來改善健康。

在取名時,我們特意設計了一些巧思。當初,我想為樂齡族群提供服務,於是去申請商標,但商標單位表示「樂齡」是通用詞,無法註冊。因此,我決定運用台灣人喜歡的諧音,將公司命名為「樂您」。這個名稱不僅在中文上有諧音效果,也傳達了透過運動讓您快樂的理念。

另外,英文部分我們選用了「learning」這個字的諧音,因為我們希望大家透過我們的服務學習運動,而不是對教練產生依賴。如果有一天不再上教練課,您也不會因此停止運動。這正是我們的教學特色和宗旨:希望大家在與我們相處的過程中學會認識和理解運動,成為自己的教練,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。


在十字路口的選擇:從保守體系到結合興趣的職業道路

我畢業於長庚大學,如果大家認識長庚人,可能會知道長庚的風格相對保守,無論是在學校或醫院體系內。因此,大部分同學都留在本行做醫檢師,或到生技公司從事研發和相關工作。真正離開這個領域的同學很少,目前我好像還沒遇到過。

當初在十字路口做人生選擇時,有很多想法,但回頭看,我很高興自己做了這個選擇。我幸運地把工作和興趣結合在一起,並能透過這份工作幫助更多人。

經歷疫情及自我磨練、學習和成長後,我對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。與同學們相處時,我也很開心能分享我的經歷,希望未來有機會透過大家的專業進行更多合作。


專業與溝通技巧比外表更重要

其實,只要保持運動健身的習慣,身材通常可以維持得不錯。關於這點,我有些心虛,因為以教練來說,我算是既瘦弱又有些胖。很多教練的外表或許比我好得多。

如果是專門練健美的教練,他們的身材一定凹凸有致,不會像我這樣看起來有點油膩。或者是專注運動表現的教練,他們多半是科班出身,從小就是運動員,因此打下了很好的基礎。

不過,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中高齡和特殊族群,幸好長輩們通常不會太在意我的外表。而且,我還算年輕,所以他們覺得我還算不錯。雖然我的身材沒有特別好,但畢竟也運動了一段時間,所以有些運動訓練的樣子。對我來說,我更希望在專業和溝通技巧上精進,這也是我在空閒時比起在意身材更想努力的方向。

克服語言障礙:從台語學習到與長輩的互動心得

台語的溝通問題可能是許多年輕教練在與長輩相處時會遇到的困難,尤其是我的學生,團體課平均年齡都在 85 歲以上。有些個別學生甚至超過 90 歲。很多台灣長輩其實不太熟悉國語或華語,尤其是年紀更大的人,他們的母語可能是日語,再加上和家人交流時使用的閩南話或客家話。

我發現,這些長輩除了語言不熟悉之外,還可能因為認知功能的退化,對不熟悉的語言和新事物理解起來很吃力。因此,我開始強迫自己學習台語。

一開始嘗試時鬧了不少笑話,但隨著練習,我越來越熟悉。有時候,學生反而成了我的老師,他們教我台語。現在,雖然我外婆說我講台語像外國人,但至少我能用台語完整教完一堂課。其實,他們覺得這樣很有趣,也覺得我很可愛。

特殊族群運動規範:專注居家年長者與疾病康復服務

在我們這個領域,對於特殊族群有一定的規範,但範圍其實相當廣泛。如果參考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指引,他們定期發布運動評估和運動處方的指南,這些指南被視為運動與醫療領域的重要參考書。其中介紹了許多不同的族群,包括孕婦,這些族群在運動上都有特殊需求。甚至,如果有特定運動需求,如登高山或在極冷環境下活動,也被列為特殊族群訓練。

不過,我們的服務重點比較集中在年長者,以及因疾病而需要運動輔助的個案。這些情況通常涉及慢性病,或者是急性症狀後的康復需求,如跌倒或手術後的復健,這些我們都能提供協助。

探討男女參與差異及居家健身服務的應用

我的個人課學生大約男女各半,但在團體課方面,由於部分團體課是由我們的合作教練或助教執行,統計顯示女性約佔 75%。男性在參與社區活動或團體課程方面的積極度相對較低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之前也思考過這個問題。以前,我經常去長照中心講解口腔健康,發現參加的幾乎都是女性。相較之下,男性參與的比例明顯較低。我記得台灣某縣市的衛生局曾做過一項針對 65 歲以上族群的統計,結果顯示男性參與社區活動及運動課程的意願較低。

原因可能與台灣傳統父系社會的影響有關。特別是 70 歲以上的男性,他們在傳統父權社會氛圍下成長,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家中主導,不願意放下身段參加這些活動,覺得這樣有失身份。此外,有些男性由於身體狀況變差,難以啟齒。他們可能過去意氣風發,但現在連走樓梯都需要幫助,這讓他們感到尷尬,選擇閉門不出。

例如,我有一位個人課學生,是一家中小企業的老闆。當他的身體出現問題後,他不願尋求幫助。後來透過介紹,我才到他家裡為他服務。

至於在家裡進行的課程,我們提供的範圍很廣。對於有身體狀況的個案,如手術後的復健,我們會配合醫療需求和治療師的建議,提供額外的運動輔助。對於更衰弱的患者,如果他們坐輪椅或臥床,我們會進行被動運動,幫助維持基本的身體活動和關節靈活度。隨著他們的狀況改善,我們會引入更多功能性的運動,像是幫助他們從床上起來、坐馬桶、穿衣服等日常生活需要的訓練。這些內容有時與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的工作重疊,因此我們經常與他們進行溝通和討論。

對於身體狀況較好的個案,我們會進行健身運動訓練。雖然在家進行訓練器材相對簡單,但我們會運用教練的創意和經驗,有效達成訓練目標。

從半路出家到專業教練:自主訓練與輔具應用的實踐經驗

因為我是半路出家的教練,所以在真正轉行之前,我就已經開始上教練課程了。當時純粹出於興趣,後來學了很多,也花了不少時間和金錢。

我很幸運,遇到了一些優秀的前輩,他們讓我明白,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,必須先掌握基礎架構。無論是什麼訓練或運動,人體的結構和運作方式是共通的,我們必須非常了解這些基本原理。理解了這些架構後,當我面臨不同訓練需求時,就能夠輕鬆思考和設計合適的訓練方案。

在網路時代,國內外有許多教練和專家分享他們的經驗。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名為「訓練取代照顧協會」的課程,這個協會由一些長照業者和輔具廠商組成,專門推廣「自主教練」的概念。

「自主教練」的目的是幫助被照顧者重拾自主能力。他們給了我一個重要觀念:輔具訓練。助行器、輪椅、拐杖等看似輔助工具,但事實上,願意使用這些工具的人才是積極的。我們應該透過這些輔具,幫助他們逐漸恢復自主能力,例如坐在輪椅上時進行簡單的肌力訓練,站起來後使用拐杖進行平衡訓練,最終達到脫離輔具的目標。

在這個課程中,我與協會的夥伴進行了許多交流,也將他們在照顧機構或醫院中的實務經驗應用到我的運動訓練中。

推廣健走杖運動:從興趣到協會成立的經歷

我參與的是「台灣健走杖運動推廣協會」,這個協會推廣的是持杖健走,英文稱為 "pole walking",最常見的名稱是「北歐式健走」,這是健走杖運動中發展最早的一種。我是這個協會的創始會員之一,也是目前的秘書長。當初我加入協會,是因為對這項運動有興趣,而非單純捧場。

健走杖就像兩支拐杖的組合,很多人可能誤以為它只是輔助工具,但其實如果把它當作運動器材,就可以進行健走杖運動。我認識協會的一些核心成員,其中一位是康寧醫院的急診科醫師郭建中,他在台灣推廣健走杖運動。如果大家搜尋「郭建中醫師」或「不倒翁健走杖運動」,會找到很多相關資料。郭醫師最近還和知名健康媒體合作推出了一個線上課程,有興趣的可以看看。

我因為認識了這些前輩和輔具訓練的概念,在疫情期間開始思考如何利用輔具更好地照顧我的學員,逐漸發現健走杖在客戶中的多種用途,並開始喜歡這項運動。我其實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在國外接觸過健走杖運動,後來遇到許多志同道合的人,我們發現這項運動不僅適合年長者,也適合年輕人。北歐健走最早起源於滑雪選手的夏季訓練,因此並非只有老年人可以參加,年輕人同樣能透過它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。

去年初,我們正式成立了協會,雖然時間不長,但這項運動其實在台灣已有 15 20 年的歷史。不過,在能見度上確實還有一些不足之處。

現在,我們協會的夥伴正在努力推廣這項運動,希望有一天它能像路跑一樣受歡迎。要達到這個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,畢竟協會才剛成立不久,推廣這個觀念需要花費大量時間,不僅是教育消費者,更需要與許多人溝通。

居家復健指導照顧者的技巧與溝通的重要性

其實我這邊比較少直接訓練照顧者,但在我的服務中,我經常指導他們。大家不要誤會,我們的目標不是增加照顧者的壓力。我自己也曾是照顧者,照顧我的祖母。她從八十多歲開始失智,逐漸衰弱,到最後幾乎臥床不起。我深刻理解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挑戰和困難。

我所謂的指導,不是要制定標準給大家遵循,而是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建議。例如,許多年長的被照顧者移動困難,我們訓練他們使用自己的力量,像是從床上或馬桶上起來,減少他人幫忙的次數和力度。

同時,我也指導照顧者,無論是家屬還是外籍看護,教他們如何以正確的角度和技巧幫助長者。人體對重心變化和觸感有反射動作,像是腳底的反射,即使成年後仍然存在。有些臥床的患者,如果推他們的腳底,仍會有輕微的往下踩的反應。我們利用這些反應,例如在讓長者站起來時,讓他們感受到腳的壓力,從而用力站起來,減輕照顧者的負擔。

很多照顧者是女性,若她們需要照顧比自己高大或體型較重的先生,確實很辛苦。光是幫忙移動就可能讓她們全身酸痛。因此,我們提供一些技巧,幫助他們更省力。此外,我們也會分享放鬆技巧,幫助緩解他們的身體不適。

其實,居家健身或運動復健不僅僅是進行訓練,有時也是指導照顧者如何更省力、更有效地幫助長者,這種溝通非常重要。

發展口碑行銷與專注到府服務

目前,我的客戶來源主要依靠口碑和介紹。雖然我們也經營一些數位行銷平台,如臉書、LINE@ 和官網,但這方面不是我們的強項。而且我們提供的是人對人的服務,量能有限。因此,多數客戶是透過介紹,有時少數人會在尋求幫助時透過網路搜尋找到我們。

如果要上網搜尋,我們希望「樂您運動」的 SEO 能夠有效發揮。因此,我們在網站中放入了許多相關關鍵字,如「居家運動」和「中高齡運動」,這些都是大眾容易想到的詞彙。根據我的測試,效果還不錯。

在台北,目前有一家做得很成功的同行。雖然不想稱他們為競爭對手,我認為這個產業需要更多人投入。台灣的中高齡市場非常龐大,一位醫師曾提到,如果從 40 歲開始關注老化問題,相關人口數大約有一千萬。因此,這市場還有許多未被滿足的需求。

有些前輩已經走在前面,他們透過社群力量傳達正確的觀念,這非常值得敬佩。而我們的特色在於到府服務,這是目前我們最突出的優勢。

 

選擇適合的教練:從功能性訓練到矯正運動的重要性

選擇教練其實有點像選擇醫生,有時候需要一點緣分和匹配度。從客觀條件來看,教練的專業是否符合你的需求是關鍵。如果某位教練專長於體態或純粹的力量訓練,可能不適合用來訓練家中長輩或有復健需求的人。

我們的專業集中在復健復能的輔助訓練,以及所謂的功能性訓練。功能訓練著重於生活所需的能力,例如如何更輕鬆地從椅子上站起來或上下樓梯。對於老公寓的長者來說,上下五層樓可能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,但隨著年齡增長,這變成了挑戰,因此我們針對這些情況進行訓練。

另一個範疇是矯正性運動。現代人常用手機和電腦,導致不良姿勢,如「烏龜脖子」,這些姿勢長期下來會影響身體結構,可能導致疼痛或神經受損。這些問題在年長者中也很常見,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。

因此,我們教大家如何用更好的姿勢和動作來進行日常活動,例如如何舒適地看電視或提重物,避免肩膀或腰部受傷。這些技巧其實是教練的專長,但許多人可能並不清楚。改善這些問題後,生活品質會提升,因為不會再感到疼痛。

如果這些問題得到解決,很多人的運動意願會提高。他們可能因為身體疼痛而不運動,即使知道運動對健康有益。因此,我們有時會先從矯正運動著手,幫助他們恢復較好的身體狀態,再進行進一步的訓練,效果會更加顯著。

居家健身小技巧

網路資訊很豐富,但也很雜亂。許多人在尋求運動資訊時,可能會被誇大標題吸引,但這些短影音或文章通常時間有限,內容很難深入。若暫時不打算找教練或有其他考量,我建議從一些系統性、完整的教學內容開始,而不是單看那些「三個動作就能改善身體」的影片。這些速成內容很難真正幫助大家掌握運動原理。

網路上也有一些專業的網紅或教練,他們提供系列影片,循序漸進地教學。這些影片相對可靠,可以跟著一步一步學習,這樣的方式比較有系統,效果也會更好。

如果有閱讀習慣,可以參考市面上專門針對中高齡或居家運動的書籍。雖然現在閱讀的人變少了,但書籍的好處是內容完整,有前因後果的解釋,不會像短影音那樣淺薄。閱讀這些書籍雖然不會讓每個人都成為教練,但至少能獲得更全面的知識和理解。

最後,尤其是年長者,可以先從住家附近的社區據點或運動中心開始。特別是在雙北地區,運動中心對高齡者非常友善,有特定時段甚至是免費的活動,價格也相對便宜。雖然這些場所可能不會有頂尖的教練,但用實惠的價格可以找到諮詢對象,並且透過這些活動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下一步該如何進行。

居家到府教練營運的挑戰與未來發展機會

這次錄製 Podcast 的時機真是太幸運了,因為今天我就要去處理第一個店面的簽約。我看了很久,也努力了很久,因為我們沒有資金支援。雖然如此,在服務的過程中,我發現我們的專長是讓運動變得更生活化,但擁有一個實體場所可以解決很多困難,例如提供更多元的運動選擇。我們遇到很多長者或有運動需求的人,他們覺得在家運動不方便,可能因為隱私考量或家庭環境不適合。

因此,為了服務更多人,我們決定建立一個小小的場所來滿足不同需求。目前,除了場館外,另一個挑戰是服務量能。坦白說,不是所有教練都願意投入這樣的服務。許多教練在健美或運動表現方面有很好的成就,他們的學生多是年輕人或選手,而這些人服從度高,溝通起來也比較直接。但長輩有時需要哄、聊心事,甚至關心他們的家庭,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溝通技巧。

我們發現這份工作需要特定的人格特質,必須有耐心,並且放慢節奏。所以,我們很歡迎有相同理念的教練加入。我認為,比起專業知識,更難能可貴的是與長輩良好溝通的能力。現在教練的培訓課程很多,資源也很豐富,但要找到有這顆心、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與長輩相處的人,才是真正的挑戰。如果教練沒有耐心,或無法接受這樣的工作模式,就很難達成合作。

我們的場地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公園路上,比較靠近台大醫院站,但還沒到二二八公園,那裡有很多補習班,非常熱鬧。租金確實有點高。不過,我過去曾在另一個有相同經營理念的復健中心服務,發現即使長者可以使用復康巴士,距離對他們來說仍然是個挑戰,有時候不是費用問題,而是舟車勞頓的辛苦。

因此,在尋找位置時,我特別和仲介強調要在預算內找到交通方便的地方。

接下來,希望 James 的店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,生意興隆!

謝謝,也希望我們能透過多種管道,繼續提供服務。即使場館落成後,我們仍會繼續到府服務,大家也可以透過一鍵到府找到我們。

非常感謝 James 今天的分享,下次期待你的店面開張後,我們可以去參觀!沒問題,謝謝 Albert,也謝謝大家。再見!